中國浩瀚的大海上,屹立著十幾座海上油氣開采的浮動平臺,如同明珠一般點綴著無邊的藍。其中,2021年6月投產的“深海一號”能源站,又是皇冠上最亮的那顆珍珠。這是國內水深最深——1500米水深下的海洋平臺,包括儲油平臺在內的多項技術國際領先。
于是,我們不禁在問,背后的設計者們,他們,發生了什么故事。這就不得不說道李達,這位出生于湖北鄉村的“70后”。這位在學業之余從小混跡于南方河流中的70后,在成年后致力于在大海中實現他技術的夢想,先后在上萬噸海洋平臺組塊安裝技術、FPSO設計技術、半潛式平臺設計技術等領域取得多項技術成果。
當“深海一號”能源站——陵水17-2半潛式儲油生產平臺成功投產后,很多人都恭喜李達,也有記者采訪他是否還有遺憾。李達告訴記者:“對深海一號的設計,我們全力以赴了,我唯一的遺憾,就是沒有見到父親最后一面。”
在李達眼里,父親是一個燃燒自己成就別人的人。小時候,父親用扁擔買面賣面,挑出了全家的衣食住行。10多歲的時候,李達開始幫著父親送貨,騎著比自己人還高的自行車穿梭在南方鄉下田野之間半米不到的小路上,有時候不留神,連車帶貨掉到了小路旁邊的灌溉溝里。可是堅強的少年從不和父親抱怨累抱怨苦,他知道,父親更不容易。
父親給李達起名為“達”,希望他達則兼濟天下,為社會和國家做出貢獻。李達一直清楚,父親希望他成為什么樣的人,也努力讓自己成為這樣的人。工作以后,他成為中海油的浮體工程師,一直在創新路上奮進求索。
2006年-2010年,他成功的從國外引進浮托法技術,自主編制了國內浮托法分析的第一套程序,結束了國內大型組塊分塊吊裝安裝、調試人員海上調試幾個月的局面,越來越多的組塊采用浮托安裝,他自豪的和父親說:“我研究的這個技術在國內應用在20多個項目中,實現了幾十萬噸重的項目業績呢。”父親總是默默的聽著。李達隨后又在FPSO技術、單點技術上創新奮斗,研發了南海FPSO新船型,創新了淺水領域的自升式生產平臺技術。創新成果常見于報端。李達總是把工作的創新成績告訴父親,因為他知道,父親愛聽。
而海洋工程界也逐漸知道了這個浮體專業小伙子有幾把刷子。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項目經理朱海山組建“深海一號”團隊選帥時,就選到了李達。李達拍著胸脯:“朱總,你放心,我們一定拼盡全力把深水浮式平臺設計好。”面對國內缺乏深水浮式平臺設計和工程應用方面經驗的現狀,他和團隊一起與國外公司舉行了數十場技術交流,啃完了一本本專業書籍,完成了大量的工作筆記,他針對南海特點因地制宜、一筆一筆地勾畫了陵水17-2半潛式儲油生產平臺的總體設計方案,和團隊一起創新開發了萬噸級凝析油儲存半潛式生產平臺新船型,實現了多個“首次”技術突破,獲得了美國船級社船型認可證書,以及全部核心知識產權。“深海一號”半潛式儲油生產平臺設計過程中,李達還致力于系統的深水工程設計技術體系建設,同步制定適合我國特點的深水工程技術標準,在多個技術領域持續攻關。
11月的早晨,李達在美國休斯敦,如往常一般準備上班。姐夫的電話打來,“這個時候打電話,肯定是有什么急事。”李達納悶接了電話。姐夫告訴他:“爸最近老咳嗽,沒有告訴你,前幾天去醫院檢查,今天結果出來了,是肺癌晚期。我想著還是得讓你知道一下,但是你別回國了,爸也是這么想,家里有我和你姐頂著,你就安心工作吧。”李達沉默了,多年來,他知道父親與其得到兒子的陪伴,更希望看到兒子有工作成績,為國家做貢獻,父親也多次和他說,你這個項目那么重要,你可得好好干。欠著父親的陪伴,他總想著,等工作不忙了,就回去老家,陪老人家打打牌,在菜地里走一走,談談收成,聊一聊孩子們。可是現在父親癌癥晚期,他還有時間把欠著的陪伴還給父親嗎。馬上要項目最終審查了,還有好多技術收尾工作,怎么辦哪。他和妻子商量,妻子說:“要不我請個假回老家照顧爸爸吧。你是你們團隊的主心骨,你要回國,你那一大幫兄弟們怎么辦哪。”最終,還是項目經理朱海山堅定地讓他回來:“回來吧,幫你父親看看有沒有更好的醫院、大夫。你這塊工作我先頂著。”第二天,李達把各項待辦工作和朱海山進行了交接。把車鑰匙交到同事手里時還不忘囑咐,“大家伙的開車以后你負責,周末和大家伙一起出去吃吃飯,在保證工作進度的同時,也注意休息。有什么事,及時給我打電話。”
李達回北京后,一邊工作,一邊帶著父親在不同的醫院問診。白天跑完醫院就趕回單位上班,晚上剛好再和美國休斯敦團隊開個碰頭會。他和別人開玩笑說:“你看這時間,分配的太完美了。”父親做了靶向藥配比,希望用靶向藥來看看效果。靶向藥配比結果要3周才能出來,父親為了不耽誤李達的工作,堅持先回老家。李達陪著父親、母親和姐姐坐上回湖北的飛機。四個坐在一排,李達似乎覺得自己又回到了小時候一家四口人在一起的情景。飛機上,他偷偷撇到一邊擦眼淚,父親卻看見了:“傻孩子,我不是好好的嗎,送我回湖北了,你就回北京,不能耽誤工作。 ”
1周,2周,可是最終還是沒有等到第3周。在外地出差的李達,下午4點接到姐夫的電話。這回姐夫沒有再說:“有我頂著”這樣的話,而是難受的說,“你趕緊回來吧,爸爸可能不行了。”李達趕緊定了最早的航班回北京,從北京轉機到武漢。“時間過得太慢了!”晚上9點多,李達站在飛往北京的飛機艙門口時,他越發這么想。他眼里噙著淚,問空乘人員:“機艙門什么時候開,我要到T2轉機,就要趕不上了,家里有急事啊。”空乘人員安慰他:“先生別著急,一會我們收到通知,就給您開門。”李達輕聲說:“我要趕回去見我爸最后一面……真的特別著急。”空乘人員感動了:“如果真的趕不上,我們用專車送你去T2。”
到達老家的時候,已經是半夜4點,他花了12個小時,跨越大半個中國,想和父親告別,可是飛機還是不夠快,汽車還是不夠快,沒有趕上死神對父親的追趕。
四天后,李達就回到了北京,因為還有“深海一號”的基本設計最終審查等他來匯報。他修整了心情,重新投入到“深海一號”的設計工作中。時刻不忘他的責任擔當——是因為用扁擔挑出的大學生,可不能只站在扁擔上看世界,父親希望他有大格局,大世界,他想像父親希望的那樣,用自己的創新精神和技術能力創造更好的世界。在浮托法改變國內大型組塊的安裝模式之后,他希望用自己的又一項創新技術——“世界首創半潛式儲卸油母型船技術”改變國際上深水油氣田的開發模式,讓全世界看到深水領域的中國創造。
2017年12月14日,李達在金湖的報告廳,平靜的完成了“深海一號”船體方案的匯報,獲得了與會專家的一致好評。彼時,隨著“深海一號”設計工作的完成,半潛式儲卸油平臺的設計能力也逐步形成。下臺后,他拿出手機,看著手機中父親的笑臉,在心里說:“爸爸,我做到了。”他眼角留出淚水,滴在手機中父親的笑臉上。
2021年“深海一號”大氣田順利投產,而且歷經多次臺風,仍然完好無損,顯示了我國第一艘半潛式生產平臺的設計技術可靠性。“深海一號”的故事講完了,然而李達深遠海浮式平臺的技術研究的故事仍然繼續。圓筒型FPSO、圓筒干樹平臺、漂浮式風電平臺,這一個個小目標,將激勵他帶著父親的期望,和團隊成員們繼續一往無前,未來的南海深水區,也將有越來越多的穩穩的海洋平臺為祖國建設提供油氣和電力資源。“每個人都像河中的水滴,忙碌而易逝。只有把短暫生命交付到社會使命中,水滴才能變成河流、匯入深海,小我才能成就大我,生命才會博大、美好、深邃。”